
2025年11月1日,由台州市大陈岛垦荒精神研究中心主办,台州学院党委宣传部、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大陈岛垦荒精神教育基地、“垦荒立心”组织员领航工作室等联合承办的2025大陈岛垦荒精神研讨会在台州学院椒江校区成功召开。会议以“大陈岛垦荒精神彰显时代价值”为主题,汇聚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深刻内涵与当代意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位专家学者、青年代表和高校师生代表等参加会议。
本次研讨会设置十大研讨子题,围绕大陈岛垦荒精神,从文化溯源、时代价值、红色资源开发、思政课融合、助力民营经济发展等多个维度进行探究。会议分主旨报告与交流发言两个主要环节。
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全国馆校合作联盟秘书长朱成山研究员作了题为《大陈岛垦荒精神在红色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与创新》的主旨报告,他提出,“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这四个方面是互为依存的精神共同体,既是大陈岛垦荒人事迹的集中体现,也应是“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主要内涵。大陈岛垦荒精神不仅体现在物质建设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大陈岛老垦荒人面对困难从不退缩,勇于挑战,不断探索新的发展路径。这种精神不仅激励了当时的垦荒建设者,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成为了中国新青年的精神财富。放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去观照,其与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劳模精神、北大荒精神等伟大精神,具有一脉相承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内核,具有相同的共性特征;纵观第一批公布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46种精神中,从海岛视角提出的革命精神还没有涉及,而大陈岛垦荒精神历经近70年时间三代守岛人的磨砺,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和考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以明确具体的历史地点历史事件或代表人物命名。这些精神,集中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奋斗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以地点和事件联袂命名的,具有可教化、可传承、可弘扬的精神属性。大陈岛垦荒精神是一种值得继承和发扬光大的革命精神,具有正“三观”的作用。大陈岛垦荒人的世界观,是站在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就是我为之奋斗和努力的方向和立场上;价值观,是为国为民奉献青春光荣;人生观,是把自己的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联系在一起。大陈岛最早的垦荒人,全部都处在青春韶华时期,他们敢想敢干,不怕苦能吃苦,不怕难不畏难。大陈岛垦荒精神在今天具有特别的感染力和现实针对性。从这些意义上来说,大陈岛垦荒精神就是党史国史教育的重要文化资源。
浙江理工大学红色文化研究院院长渠长根教授作了题为《大陈岛垦荒精神与其他农业类、国防类革命精神关系辨析》的主旨报告,他提出大陈岛垦荒精神从本体论上看是改造自然的沿海旗帜、对敌前线的国防建设、屯田传统的现代转型、海疆治理的东南凯歌、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来源于国防建设与海疆治理的时代书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产物、百年党史的实践结晶、其他国家和民族垦荒治边经验教训的汲取,其内质是青春担当的光辉典范、创新创造的奋斗实践、奉献牺牲的高尚情怀、保家卫国的时代凯歌、移民精神的海上实践。与其他农业类、国防类革命精神关系分析来看,同属精神谱系标签、兼具多类标签特征、多姿多彩的展陈方式、开发的多色多味。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卿涛教授作了题为《兵团精神育人的本土实践》的主旨报告,他提出以“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为表征的大陈岛垦荒精神与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为表征的兵团精神,在表征内容上有十二个字基本相同,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深化大陈岛垦荒精神弘扬传承,关键是要深度融入到育人的全过程,育人目标上是培养爱国爱疆担当奉献的新时代戍边人,靶向着力于问题导向具体实践精准施策,多维贯通于以认知规律引导系统改革,项目助推于依托各类项目汇聚各方资源。具体是要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第二课堂的“三维”体系,拓展地方特色大思政课堂以推进馆校协同,组建兵团精神育人导师团队以激活“大先生”,推动数万学子深入地方实践砺行以开展大实践。
台州市委党校培训中心主任应永利以《红色文化传承的创新路径:大陈岛垦荒精神的价值重构与时代转化》为题作了交流发言,他认为大陈岛垦荒精神,其“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核心要义,具有鲜明的建设性、青年性和实践性特质。这使其不仅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成为了观察和探索红色文化如何在守正创新中焕发新时代生命力的一个极佳样本。从其传承创新的路径来看,价值维度核心在于精神内核的时代化阐释,载体维度核心在于传播方式的现代化转型,场域维度核心在于文化实践的生活化融合。推动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时代转化,需要在价值重构上求深化,在载体升级上求突破,在场域拓展上求融合,在制度保障上求长效。
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院长林伟教授以《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理论内涵及其实践探讨》为题作了交流发言,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启动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研究,是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研究,能够在一定限度上推进大陈岛垦荒精神的有效传播、促进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实践转化、彰显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发展特质。纵观学界现有研究,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研究尚处于提出阶段。厘清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内涵,是当前的首要之务。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大陈岛垦荒精神”现象的呈现、感知主体的认知能力与方式、形象传播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这里,“大陈岛垦荒精神”现象的呈现、感知主体的认知能力与方式、形象传播等因素就是影响大陈岛垦荒精神形象的一级变量。
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领军人才于春玲教授以《关于大陈岛垦荒精神进一步升华为城市精神的几点思考》为题作了交流发言,她认为城市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是城市的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形态格调、市民的综合素质、文明程度、价值取向、思想情操和精神风貌的综合反映,但从根本上讲,人文精神构成城市精神的底色与核心。其根基是民族精神,主体是历史传统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弘扬传承大陈岛垦荒精神,对于引领台州市的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城市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甚至对于丰富和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也是非常有价值的。今后,进一步提升垦荒精神作为台州城市精神的共识度和认同度,最重要的是融合创新,推动垦荒精神与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进一步融合创新中更好地发挥垦荒精神的时代价值。
台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军虎博士以《关于丰满台州城市形象的思考——兼论弘扬大陈岛垦荒精神》为题作了交流发言。他认为,城市形象不仅仅体现在外在的方面,更体现在城市内在的精神﹑气质与品行,而这与作为台州城市精神的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弘扬密切相关。城市的内在形象即城市精神形象,它包括市民精神、城市精神和城市理想,是城市形象的内核和灵魂。要以大陈岛垦荒精神的弘扬为主题,加强对市民的垦荒精神教育,使其深入人心,成为全体市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动力。具体而言,重塑城市精神,要深化大陈岛垦荒精神教育与传播,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开展城市精神品牌的培育活动。讲好城市故事,要讲好第一代垦荒人的故事,续写好新生代垦荒故事,实现垦荒精神代际传递的厚重积累。提升城市认同,要结合市民素质教育、文明城市建设、公民道德教育等活动开展垦荒记忆等活动;通过社区文化活动、邻里互动等形式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环境,提升市民对城市的归属感和幸福感。汇聚城市力量,要以垦荒的精神贯彻到优质服务之中,以优质服务激活群众的垦荒创业激情;搭建“精神驱动型”发展范式,构建“精神驱动型”城市,实现台州从“地理滨海城市”向“精神灯塔城市”的跃迁。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大陈岛垦荒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精神力量,是推进垦荒精神立心,激励新时代青年担当作为的重要精神资源。研讨会还围绕如何将大陈岛垦荒精神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如何推动大陈岛垦荒精神更好服务“民营经济再创新辉煌”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形成了一批具有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
——发布于2025年11月6日《台州日报》
https://share.gmw.cn/difang/zj/2025-11/06/content_3839554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