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据导航指引,记者来到台州市市府大道1139号。
这里是台州学院椒江校区所在地,“1139”作为门牌号,迎接了一批又一批学生走进这里,守望并见证着他们成长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1139”也是一支支“科技轻骑兵”队伍,他们从这里出发,奔向台州现代化湾区建设的主战场,用学校的人才资源和科技力量,助推产业转型和企业升级。
从授旗出征时的10支小分队,发展到如今遍布台州9个县(市、区)的107支小分队,台州学院“1139科技小分队”打破办学闭环、推进校城共生,年均参与科技服务3000余人次、服务企业500余家,累计实现经济效益近100亿元。
建科技“小群”耦合产业集群
2010年,付永前入职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还没来得及在讲台上大展拳脚,他便被派往仙居县科技局挂职,一年里几乎跑遍了仙居大大小小的各类企业。这一跑,也揭开了产业转型背后的企业短板——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含量不高、产业链低端锁定、产品同质化竞争……
“很多生产实践中遇到的小问题,解决不当就会给企业发展带来大麻烦。”付永前说,仙居企业发展所遇难题也折射出台州经济转型升级面临的普遍阵痛。
台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的重要发源地,创造了民营主导的“块状经济”传奇。这里不仅有“顶天”的上市公司和规上企业,更有大量“立地”的中小微企业,民营经济比重高达99%。然而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大相径庭,不少企业解决不了的技术难题却是“国家队”没时间做、不愿意做的事。
“地方兵”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扎根台州办学,台州学院始终坚持与城市共生共荣,不仅把学科专业建在地方产业群上,还把精兵强将派驻到行业企业一线,不断延伸教育科技人才服务企业的纵深、扩大覆盖面。
拐点出现在2019年10月。彼时,台州学院重塑科技服务体系,按照“一博士一企业、一团队一行业”配置,成立由教授、博士研究生领衔的“1139科技小分队”,通过建科技“小群”的方式,逐步实现与台州“456先进产业集群”、县(市、区)33个特色百亿支柱产业群的精准耦合。由此,建100余支科技小分队、吸纳1000余名师生参与、服务300多家企事业单位、面向台州下辖9个县(市、区)……一张“1139”科技服务网撒向三台大地。
面向台州医药产业,台州学院副院长韩得满领衔组建净化控股小分队,在催化剂、连续流反应器、医化废水处理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方面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还研发了系列工艺包,为企业提供生产全链条服务;针对台州汽摩配产业轻量化、节能化发展方向,台州学院医药化工学院院长黄国波领衔组建材料轻量化小分队,开展纳米增强改性、微孔发泡、低烟阻燃等关键技术研究,提升了我国密封件产品质量及绿色化生产技术水平,突破国外企业对特种功能橡塑密封件的技术垄断,实现国产化替代……
“校领导亲自挂帅,教授、博士悉数卷入,师生交叉、动态参与,强化有组织科研。”学校科技处处长金燕仙说,“1139科技小分队”为学校服务地方增添了一记新的组合拳。
向制造业瓶颈发起“百团大战”
台州经济要转入高质量发展轨道,首先要完成台州制造的新旧动能转换,推动企业走上创新驱动、降本增效的绿色发展道路。正在经历新智造试点建设的黄岩模具产业第一时间接住了台州学院派发的“科技红包”。
作为中国模具之乡,台州市黄岩区拥有143家模具规上企业和4000多家中小微企业,但其数字化、智能化及新材料使用率普遍较低。聚焦台州智能装备与新材料领域,由台州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管理处处长朱流领衔的台智新材料科技小分队甫一成立,便协助当地模具企业开展数字化水平诊断与改造评估、数字化车间和“未来工厂”培育指导、新智造多跨应用场景建设等,帮助构建了“浙江模具(塑料)产业大脑”特色化新智造体系。
“不仅要关注企业转型升级,更要靶向瞄准企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为企业解难纾困。”朱流说。浙江巨东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拆解废五金、铜铝再生金属的企业,每年会产生好几万吨固体废弃物。由于固废不得露天堆放,一旦积压极易拖垮企业。公司原本也想自己解决固废问题,但尝试了好多年都没成功。
得知这一情况,台智新材料科技小分队迅速跟进,测量分析铝废成分、研究改进铝废处置工艺,仅用8个月时间,就使其达到建筑材料的使用要求。“企业以前需要花钱请人拉走固废,现在能转化为建筑材料卖出,一减一增每年能为企业带来上千万元的经济效益。”朱流说,后来他们还为巨东公司研发了“再生铜冶炼无氧铜杆工艺技术”,并顺利实现了成果转让。
付永前最近忙着帮浙江金晟环保股份有限公司的环保餐具“换材料”。一边是国家号召“以竹代塑”,一边是甘蔗等原材料价格翻倍上涨,如何利用本土资源帮助企业实现降本增效,成为付永前领衔的环保材料小分队当下最关心的事。为验证如何才能最优化地提取植物纤维,团队每天测试要用掉一两千个餐盒;为加强餐盒防水防油性能研究,团队主动邀请化学专业教师加入;为了分析使用哪类竹子成本更低,团队直接帮公司将竹处理和生产(原材料)基地建到了四川……
带着小分队长期深入企业一线,付永前与企业研发工程师针对生物可降解食品包装材料开发、包装制品创新、生产工艺链智能制造等,进行了核心技术难题攻关、基础与应用研究,带领团队研发的“全生物降解植物纤维包装材料和制品关键技术研究及成套生产线开发”项目在企业投产后,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14.5亿元,新增利润1.25亿元。
“生命科学学院目前拥有18支科技小分队,基本覆盖了学院90%以上的专任教师。”付永前表示,即便是新入职的教师也能很快加入自己感兴趣的小分队,在服务企业中提升专业技能和科研能力。
留下一支不走的“博士服务团”
自从领衔组建了工艺开发与优化小分队,台州学院医药化工学院化工系主任李嵘嵘每周一、周五几乎都是满课状态。他尽量将没课的时间集中到一起,是为了有更充足的时间带领团队驻扎在企业里。“别看现在我们跟企业打得火热,其实一开始他们对我们并不完全信任。”李嵘嵘说,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直到把第一份战略合作协议签给李嵘嵘团队时,公司负责人还在直呼“没想到”。
作为国内生物营养维生素领域的龙头企业,浙江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在省内外高校圈不乏“盟友”。尽管李嵘嵘团队当时已经在连续化反应工艺方面形成一定的技术优势和知名度,但他也只是抱着“聊聊看”的态度与企业交流。令他没想到的是,企业对团队非常认可,当即决定要进行工业化项目的合作。对此,李嵘嵘后来也认真分析了自身优势:“我们不仅‘自带干粮’,还会主动对接企业的实际生产需求,为他们定制开发,真正把服务意识挺在前面。”
李嵘嵘口中的“干粮”,不仅包括学校为每支“博士服务团”定额配备的服务经费,也包括学校开放的所有设施、设备、平台、人员等科技要素。此前,台州学院联合台州市生物医化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了浙江省制药化工废弃物循环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中心自带的研发平台、原型机、模型装备等都能为团队所用,不需要企业重新置办。“当然,我们的设备在放大效应过程中也比较成熟,能够满足从小规模生产到大规模量产的需要。”李嵘嵘自豪地说,目前团队和该公司的合作已经拓展到20多个工业化项目。
在长期驻扎中不断磨合、全程陪跑,“1139科技小分队”始终秉持“单次服务不是目的,终身质保才能延续”理念,持续为企业提供进阶服务。“有时学生都换了好几茬,科技小分队对企业的服务却从未停止。”金燕仙介绍说,这要归功于学校出台了专门的考核管理办法,围绕每年提供了多少次服务、帮企业完成了哪些项目、横向经费和专利成果有多少、带学生参与科技服务的情况如何等内容,从过程性、指标性等维度考核各小分队。
据悉,台州学院成立了科技小分队建设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由工作小组对各小分队实施动态服务和管理,每月跟踪小分队工作情况,每半年开展经验总结,每年度按工作质量和成效进行考核。“每年上半年我们也会发布新组建小分队的通知,有领衔人、有服务项目、有团队和相应的团队工作计划的,可以向二级学院提出组队申请。”金燕仙说。
——发布于2025年3月28日《浙江教育报》
http://www.zjjyb.cn/html/2025-03/28/content_62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