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离2014年的春节只有一个星期,台州市图书馆报告厅里气氛热烈,我校思政部的晁乐红教授正在为听众们作题为《幸福在哪里?》的主题讲座。“我们不一定要很有钱,也不一定要很有名,但要有良心、有爱好、有追求。”这个简单而素朴的结论,正是晁乐红的人生写照。
2001年,晁乐红从黑龙江省来到我校任教,2004年晋升为副教授。同年,她考上了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专业的博士,并脱产3年攻读博士学位。
说到读博,晁乐红直率地讲:“37岁去读书,主要因为丁克家庭没有孩子的负担。”
湖南当地经济不是很发达,生活条件相当艰苦,与台州距离也很远。过惯了家庭生活的她,每天还要与年轻的大学生们合住宿舍、挤食堂、跑操场。但为了方便与导师沟通和查阅文献资料,她以顽强的意志坚持下来。
晁乐红的研究方向是中西伦理思想比较。做伦理思想比较研究的学者,既要读中国伦理思想专著,又要了解西方伦理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再对两者进行同异、同中之异、异中之同的比较,还要深刻挖掘形成这些同异背后各种各样的复杂原因。她的博士论文参考文献多达近300部(篇),其中涉及到对古希腊语原文的解读。如此庞大的阅读量和工作量,对于并非出自于名校的她来说,困难确实很大。
但晁乐红有个特点,就是做事情很有韧劲,下定决心要做的事情就绝不放弃。读博的几年间,她每天都在图书馆里埋头攻读。每次回台州,都带上十几斤重的书回来。原版书籍看不懂,她就拿字典一个字一个字的查。3年的时光,哪怕是寒暑假,她也谢绝所有的约请和集体活动,潜心学术。
2007年9月,她结束脱产学习,回到工作岗位继续从教。做事认真、追求完美的性格使得她放弃了早日答辩、尽早获取学位的机会,而是利用所有业余时间一点一滴地修改和完善博士论文,终于在博士毕业论文的匿名评审中获得了5个A的好成绩。
2010年,她的博士论文——37万字的《中庸与中道——先秦儒家与亚里士多德伦理思想比较研究》在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一份沉甸甸的成果,获得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并获得省社科联第四届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几年来,她还获得了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仁义与正义——中西伦理思想比较研究》立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在《社会科学战线》和人大复印资料《伦理学》等一级和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并获得台州市优秀教师的荣誉。
说到这些成绩,晁乐红认为都算不得什么,套用福楼拜的名言,这几年最大的收获是:读博之前是“为活着而读书”,读博之后是“为读书而活着”。
博士毕业后,考虑到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晁乐红婉拒了研究所“老板”的挽留,放弃了在重点大学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台州学院。谈到这段读博的经历时,晁乐红充满了感恩之情:感谢台州学院为她3年的学习出资以及给予全脱产的有利条件,感谢在她读博期间思政部的同事们分担了她的工作,更感谢一直默默支持她的爱人——同在台州学院工作的耿继祥老师。
学成归来,重新回到教学岗位上的晁乐红,并没有就此停步。
她发自内心地热爱教师这个职业,热爱着三尺讲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她下定决心,要把自己的知识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们。
晁乐红上的课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如很多学生所言,听名字就让人觉得有点枯燥,而且她的课都是大课,一节课一、二百人是常事。
但学生们很喜欢听她讲课。近几年的五次学生评教,晁乐红拿了两个A和三个B的好成绩。
“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讲艺术性,把意识形态教育和人学教养统一起来。”晁乐红说。
她的经验是教师首要的是真诚,政治理论课的首要任务不是“授业”而是‘传道”,“传道”者本人值得学生信赖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她形容自己象海绵吸水一样随时随地获取各种学科的知识,包括史学、文学名著和自然科学的最新发现等。她关注时事,并根据时事和前沿动态及时更新教案,增加最新的学术成果或经典案例。她把知识点融入到每一个案例中,使每一节课都能够既生动有趣,又有深刻的意义。
连娱乐新闻也可以成为她的教学案例。本学期的第一节绪论课,正赶上“李亚鹏嫣然基金事件”。她连夜修改讲稿,在课堂上告诉学生们:“如果指控成立的话,李亚鹏的故事告诉我们,道德比法律更重要。因为法律常常有漏洞可钻,使一些人抵御不住巨大的诱惑铤而走险。只有内心树立了坚挺的道德底线,才能在五光十色的生活中自律自强。这是道德修养比学习法律知识更重要、更根本的原因。”
一个简单的小故事,既讲清楚了课程设置,又开宗明义地表明了课程的意义;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丝毫不见说教的痕迹。
在教师岗位上的20多年来,她奉献着,同时也收获着。在半年多前的2013届毕业典礼上,晁乐红作为教师代表发言。她说:“今年的毕业生中,我曾经为25个班级上过课,尽管其中的400多名同学今天不在现场,可是,在座仍然有11个班的同学曾与我有过一个学期的师生缘。我很留恋曾和你们共同度过的大一的美好时光。4年过去了,不知你们还记得我吗?”
“记得——”回答她的是热烈的掌声和同学们整齐又响亮的声音。在场的很多老师和同学惊讶于毕业生们居然记得一个四年前上过“两课”的老师,而殊不知,这响亮的掌声正是对晁乐红多年躬耕治学的肯定。
她说:“讲台上的我不仅是教书育人的我,同时也是自我实现的我、最幸福的我、最具魅力的我。”
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晁乐红渐渐在校园外也有了一些知名度。她经常受到市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邀请,为听众做国学、伦理学等方面的人文讲座。“当我将象牙塔里的学问成功地传播到大众之中,使听众有所收益,我觉得很幸福,因为我在服务社会,为我的第二故乡——台州——做一点点贡献。”在听众们一次次热烈的掌声中,晁乐红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肯定。
2013年,晁乐红晋升为教授。当晋升的消息传来,她心静如水。因为在她看来,教授不仅是知识分子水平的标志,更意味着责任和担当。她说:“我只感到珍惜时间、努力钻研的紧迫性,唯恐愧对‘教授’这一称谓。” 在浮躁的转型时代,她憧憬着知识分子本该具有的“古之学者为己”(孔子语)的超越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