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可以说,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三层涵义
精神生活是与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相对应的概念。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将人类生活划分为“物质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四种类型。随着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现代社会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以及精神生产的独立化,精神生活日益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领域。它是以心灵生活为核心,包括心理生活尤其是文化生活在内的人类生活,其基本构成要素为精神追求、精神创造和精神享受。
作为衡量共同富裕的重要维度,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抓住“共同”一词。可从三个层面去认识:一是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精神生活要跟上物质生活富裕的步伐,防止出现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导致个体道德水平的滑坡;二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实现区域间、群体间、城乡间的均衡共享发展,防止出现地区之间、人群之间、城乡之间出现较大的差异和分歧;三是要实现精神生活与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社会文明等其他各领域之间的协调和充分发展,防止出现在教育、科学、理论、价值观、家庭生活等领域缺乏正确的引导而导致全社会精神层面滑坡的现象。总体而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追求的是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相结合,区域、群体和城乡之间精神生活质量相协调,追求的是物质富裕基础上并与之相匹配的美好精神生活样态,呈现的是精神产品极大丰富和精神境界极大提升的美好图景。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状
浙江具有打造精神文明高地、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丰厚文化底蕴,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宋韵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浙商文化等浙江精神高地建设的思想资源,也是浙江人精神富有的不竭源泉。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多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建设“文化浙江”“文化大省”“文化强省”,营造了积极健康、向上向好、充满自信自强的社会心态。精神力量不断增强,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升,文化事业繁荣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安全有序,全社会精神面貌发生了积极变化。
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亦是如此。当前,全省与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以省会杭州为中心向外辐射,精神生活富有程度随着大都市辐射距离和区域城市化水平、公共文化投入以及传统文化本底与旅游资源禀赋程度的不同,出现一定程度的差异。
二是群体之间发展不均衡。精神生活的富有程度往往与居民收入水平、受教育程度、职业情况息息相关。从收入水平来看,居民收入水平越高,可选择享受的文化活动越丰富,精神富有程度越高。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居民受教育程度越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程度越高,浙江省居民受教育程度有所提升但整体仍然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职业情况来看,不同职业居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差距显著,比如,机关行政人员、事业单位人员、在校学生等精神富有程度要高于个体经营者、外来务工人员、待业人员等,因此,工作稳定是实现精神富有的重要前提。
三是精神生活领域发展不全面。衡量个体精神是否富有需要从理想信念、文明素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等多个维度出发。目前,居民在精神生活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短板,比如,在理想信念方面,部分人群存在理想信念的自我认知程度不够的情况;在文明素质方面,全民科学素养仍然偏低,不同职业之间差距明显;在审美情趣方面,群众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鉴赏力出现群体不平衡的情况。
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物质富足”已经走在了全国前列。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更加强烈,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期盼更加高涨。浙江要进一步发挥文化建设“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作用,把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作为重要目标和任务,在共同富裕中实现精神富有,在现代化先行中实现文化先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让精神富有、生活美好成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鲜明底色和最具辨识度的标识。
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强化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宣传展示、制度保障,夯实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厚植共同富裕文化,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入开展共同富裕文艺作品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文化礼堂活动。要大力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将红船精神、浙西南革命精神、大陈岛垦荒精神和“枫桥经验”等融入红色旅游线路设计、展陈展示、讲解体验,打响“浙里红”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品牌。
实施分人群精准化供给。要聚焦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核心问题,研究开展精神富有测量,形成文旅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调查测量—掌握需求—精准供给—考核评价”闭环工作体系。要构建精准化供给体系。分人群进行“精准画像”,探索建立面向不同人群的文旅精准供给新路径。要加大对重点人群的供给力度。全面推行“文化保障卡”制度。提升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等特殊群体文化供给的精准性,通过与社会力量合作、公益众筹等方式,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特色化服务。
促进区域均衡化发展。要提升山区26县文化服务能力,实施山区26县“一馆一策”专项提升行动,实施“浙文惠享”,在山区26县高标准推进“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城市书房、文化驿站建设。要推动资源向山区县倾斜,重点开展“耕山播海”基层文艺培训,孵化一批批文化使者。要推动长三角地区阅读一卡通、服务一网通、联展一站通、培训一体化,公共图书馆社保卡一卡通实现率达到100%。
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要制定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制定城乡一体“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建设标准,高标准实现“市有五馆一院一厅、县有四馆一院、区有三馆”等目标。要升级城乡公共文化空间,根据城乡风貌建设总体规划,建设提升一批具有鲜明辨识度的文化综合体、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和古村落。要优化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结构,推广图书馆中心馆总分馆和县级文化馆总分馆模式,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乡村延伸。
扩大公共文化供给覆盖面。要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稳步推进全民艺术普及,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持续推进全民科学普及。要促进文化惠民全地域覆盖。推动实施百城万村文化惠民工程,创新“文化走亲”等活动品牌,持续推进送戏送书送展览下乡,创新文化惠民服务方式,让更多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要扩大文化参与人群,推动公共文化场所错时延时开放,探索推行“文化保障卡”制度,让特殊群体免费或低价享受文化服务。
深化数字化改革。要构建文化和旅游数字化改革总体框架,全面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流程再造和制度重塑。要提升数字服务能力,丰富高品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在浙政钉、浙里办、数字电视开通适合老百姓的应用场景,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设置云入口、云预报、云导览、云驿站、云社群、云监管等端口,形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一体化运营的公共文化服务新体系。要建设多跨应用场景,满足人民群众个性化文化需求。
完善社会化参与机制。要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文化建设。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通过政府购买、项目补助、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要促进志愿服务发展,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健全志愿者招募、培训、激励、保障等制度,壮大志愿服务队伍,培育一批特色项目和服务品牌,形成具有浙江特色的文化志愿服务模式。
加快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加大项目投资力度,做大做强数字文化产业。要积极发展数字文化产业,鼓励数字文化与社交电商、网络直播、短视频等在线新经济结合,发展直播带货等产业经济新模式。要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加快构建特色旅游产品体系,建设“四条诗路”文化带、“十大海岛公园”、“十大名山公园”,精心打造100条文化主题旅游精品线路。
——发布于2023年1月9日《浙江日报》
http://zjrb.zjol.com.cn/html/2023-01/09/content_3617437.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