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已深,寥寥几盏灯光点缀着寂静的办公楼。走廊尽头,一个瘦削的身影仍在办公室辛勤工作。面容虽有些有些疲惫,但丝毫没有影响他的严谨和专注。他,就是刚刚荣获“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称号的机械工程学院李军老师。
教务管理线的老兵
李军老师于2002年来到我校,从物理系到机电与建筑工程学院,再到机械工程学院,他已经兢兢业业地在我校辛勤工作了十余年。
2005年至今,他一直分管学院的教学管理工作,可以说是我校教务战线的老兵。
虽然是个老兵,但他在教学管理上并不墨守成规。根据学院班子的安排,他积极协助院长书记,和师生们一起开展系列教学改革,如学院教学组织机构的构架调整、行业企业的深入调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推进等。
夜晚或清晨的校园里,常常能看到李军老师的身影。其实李老师家住临海,上有老下有小。为了学院的工作,自从2005年学院搬迁椒江校区以来,只要没有特殊情况,他总是周一来周五回,数年如一日地在坚持工作日住校。他说:“学院工作要做,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学科竞赛要指导,每天两地跑太浪费时间。”
尽管日夜吃住在校园,但他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学院管理工作不能耽误,学生教学与辅导不能耽误,能挤掉的只能是自己的科研时间和业余爱好。作为一个有企业工作经历的人,李老师拥有丰富的企业资源,经常有企业上门寻求技术合作,但考虑到时间和精力有限,李老师婉拒了很多找上门的横向课题,将主要精力放在教书育人和行政管理上。
正是这样的全身心投入,才有了机械学院教学工作平稳有序地开展。自学校对二级学院进行教学工作业绩目标考核以来,机械学院考核得分连续多年超过学校指标,如2012年考核指标50分,完成149.6分;2013年考核指标69分,完成139分;2014年,机械学院的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得分排名全校第一。
谈起这些成绩,李老师总是说,这靠的是学院领导的集体投入与付出和全院师生的大力支持。只有大家共同努力,学院拟定的各项教学改革与建设任务才能得以较好地落实完成,学院日常教学工作才能得以更加平稳有序。
除了教学管理工作之外,他还带领机电控制教学团队,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他鼓励年轻教师开展教学改革试点,组织开展“基于典型装置的案例教学法”,该教学法获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改变以往纸上谈兵的做法,通过在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环节推行实物制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老师利用旧物自制典型教学装置数十套;自己设计方案,带领师生自己动手利用淘汰设备自建《机电控制与PLC》实验室,为学校节约宝贵的实验经费;带领团队年轻教师深入企业,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提升他们的工程实践能力。
学科竞赛场上的老面孔
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是学科竞赛,而机械创新设计竞赛是机械学院最主要的竞赛项目之一,在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连续多年,在浙江省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现场总能看到李军老师的身影,他是省机械设计竞赛名符其实的老面孔。
一开始,由于学院办学历史短,又是初涉机械工程方面的学科竞赛,经验有些匮乏,结果并不尽如人意。
在失败面前,李老师并不气馁。他与学院其他领导一起,千方百计想办法克服困难。竞赛经费不足,他们动员学生到路桥等旧货市场淘宝,如比赛中大量使用的传动电机,旧货市场的价格有时能比新货商店便宜数倍。实验室面积紧凑,没有专门的竞赛活动场地,他组织师生见缝插针,利用实验室走廊、角落开展活动。师生教学任务重,白天没时间,他就鼓励大家利用课余或晚上时间完成比赛作品,在竞赛作品制作的日子里,实验室常常彻夜灯火通明。
刚刚毕业的11机械专业李国业同学,曾多次代表学院参赛,他说:“李军老师总是主动联系我们讨论新想法、新方案,常常和我们一起做竞赛作品到很晚。为了让我们放松一下,还时不时自费请我们聚餐,是个负责又让人觉得很温暖的老师。”
2013年,经过近半年的积极准备,机械学院组织了五支队伍参赛。比赛根据理论成绩、现场操作得分、实物评价、答辩等多个环节综合评定成绩,考察参赛队伍的综合实力。
我校组队参赛的队伍从方案设计、理论计算到实物加工,都进行了缜密的构思和详细的论证。通过专家评定,五支队伍一举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成绩为全省本科高校并列第三名,创造了参赛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
2014年,在以“幻梦课堂”为主题的省第十一届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上,机械学院75名学生参赛,最终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的优异成绩,综合排名再次位列全省本科高校前列。
2014年6月,浙江工业大学相关负责人亲自带队,来到我校交流竞赛组织经验。他们表示:“作为台州学院这样的地方院校,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不简单,今天特地前来取经。”
除了省大学生机械设计竞赛以外,机械学院师生在在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比赛、省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等比赛中屡获殊荣。
成绩的背后,是学院领导班子的精心组织,更是李军老师和参赛师生的巨大付出。“我也算不上有多大的贡献吧,就是希望能带领年轻老师和学生们动手参与进来,真正地在竞赛中强化他们的动手能力。”李军老师说道。
学生心中的好老师
李军老师不仅仅是一位“良师”,私底下,他也称得上是学生的“益友”。
当有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或学科竞赛指导任务时,李老师总时每周晚上定时开展辅导。
他竭尽所能指导学生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在他的指导下,王春燕、李国业等5名学生的《可重构竞赛用机器人模块化研究及功能分析》项目,不仅圆满完成了样机的制作,还取得了省机械设计竞赛二等奖两项、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全国总决赛二等奖、浙江赛区特等奖,专利5项,发表论文2篇。成果数量与质量远超预期,结题评审会上,经评委无记名投票,得分名列参评20个项目的第一名。
在不少学生的心里,李军老师是真诚和心善最好的代名词。10机械专业学生吴俊准备考研时,因报考流程等各方面经验不足,对选择学校及专业无从下手,曾焦虑不已。
谈到李军老师时,已经在上海大学攻读研究生的吴俊还有些激动。“刚决定考研的时候,自己也很迷茫。李老师帮我分析各个学校的特色,复试时更是悉心指点,真的十分感谢他。”
研究生笔试成绩放榜时,吴俊刚刚过了上海大学的最低分数线。再加上他来自地方院校,复试被淘汰的可能性很大。为此,李军老师认真指导他面试技巧,鼓励他不要紧张。即将复试时,李老师还专程跑到上海,向自己熟悉的同仁导师推荐吴俊。最终,吴俊在复试时稳定发挥,取得了优秀成绩,顺利考上了上海大学这所“211”大学。
后来,李军老师在上海出差时,还曾专门去看望过吴俊。因为李老师工作太忙,那次只是匆匆一见,未能和李老师聚上一餐,吴俊到现在还感到有些遗憾。
守善求真身蕴美,讲台三尺育英才。李军老师知道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经常主动联系相关企业,帮助学生寻找工作岗位。企业比较远的话,他有时还自己开车送学生去面试。学生与企业达成就业意向后,李老师又经常催促企业与学生签订劳动合同、为学生缴纳相关保险。
他的无私付出,得到了学生们发自内心的认可。许多学生在毕业离校时主动前来道别。李老师指导过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10机械学生邓张俊等同学,毕业离校时专程来办公室到向李老师深深鞠躬后才转身离开。毕业后,还有许多学生打电话向他请教各种问题。
谦虚、随和、正直是李军老师一贯秉承的做人原则,他关爱学生,与人为善,以平和的心态默默工作。尽管工作很辛苦,但李老师坦言自己很知足,很喜欢教师这份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