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推进唐诗之路文化带建设研究
陈先春(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8月23日,参与浙江省社科联举办的浙东唐诗之路沿线社科联联席会议的学者沿着唐代诗人的路线,上天台山赏飞瀑后,于当天下午,又抵达台州,与来自海内外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会合。
8月24日上午,台州学院与中国唐代文学学会、浙江省社科联、台州市委宣传部、天台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诗路遗产与魅力廊道——浙东唐诗之路国际学术会议”在台州学院开幕,会议为进一步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战略举措汇集相关领域研究力量,建言献策。
“串珠成链”,无论是学者研究,还是实际操作层面,它已然处于行进当中。
在这次会议当中,专家们进行了激烈的脑力激荡,关于浙东唐诗之路的过去、现在、未来,大家都有话说。
钱江晚报邀请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陈先春撰写了《协同推进唐诗之路文化带建设研究》,字句之间,可以读到“诗路遗产与魅力廊道”与学人、大众、以及时代的关系。
浙东有山,雄奇俊秀,绵亘东海之滨,因“山有八重,四面如一,顶对三辰,当牛女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天台山的来历是如此神秘、瑰丽、崇高,在中国众山之中可谓“系出名门”。晋朝孙绰曾经热情洋溢地写下一篇《游天台山赋》,认为天台山穷尽人间风景之壮丽瑰奇,并为天台山因为路途遥远崎岖,不为世人所知,没有位列五岳之尊深感不平。
进入唐代,诗人们却络绎不绝地踏上了浙江大地,无论是水上行舟,还是陆路吟鞭,他们此行的目的地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天台山,或访仙修真,或礼佛禅修,或赴任访友,或隐居探幽。后来,人们将“唐诗之路”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并称为三条古代文化路。
2018年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抓好大花园建设,开展人人成园丁、处处成花园行动,积极打造浙东唐诗之路和钱塘江唐诗之路。”开展浙江“唐诗之路”的研究与宣传普及是回应群众期盼、保护传承唐诗之路的应有之义,也是落实省委战略部署的必然要求,更是贯彻十九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应有的时代担当。
近30年以来,浙江的学者从未停止过研究开发“唐诗之路”的脚步。如最早提出“唐诗之路”概念的新昌学者竺岳兵先生,一直致力于将“唐诗之路”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对“唐诗之路”上留下的“唐诗”进行研究,从而回溯其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图像以及唐人的精神世界,进而为今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一种内在的历史呼应。2018年5月,由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钱江晚报共同推出了大型策划报道——“唐诗之路”人文纪行,携手全国知名学者,以及“唐诗之路”沿线的研究者,在浙东山水间开启了一次寻路之行。
与打造文化浙江和推进浙江“唐诗之路”建设相比,我们在研究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宣传普及不够,特别是对唐诗之路蕴含的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认知层次有待进一步提升;二是大量的唐诗之路附属遗存和相关遗产散落各地,有些甚至面临轶失的危险,开展对这些文化遗产的抢救性挖掘搜集整理工作刻不容缓;三是唐诗之路研究在不同地域间相互割裂,与“线性文化遗产”的保护需求不相适应,需要加强交流、融会贯通,整合各类资源,提升研究开发特别是基础性研究的起点和层次。
下一步,省社科联将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搭建协同研究平台,开展重点课题研究,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社科研究机构的学术合作,争取每年推出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如开展唐诗之路文化词条内容征集和整理活动。结合“唐诗之路”沿线留下的大量古村落、古驿道、驿铺以及道教佛教遗存,与美丽乡村建设、全域旅游等方面融合共生,切实把唐诗之路的资源充分利用起来,把它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同时,这个协同研究平台也可以在国际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有效载体。
面向社会大众,联合开展“唐诗之路故事会”征集发布活动。通过集中宣传和广泛发动,鼓励引导各类专业人士和社会力量不断增强对唐诗之路的关心热爱,共同参与唐诗之路故事发布活动,使大量散落在民间的有关唐诗之路的珍闻趣事、文学作品和史料资料最大范围地得到搜集整理。
——载于2018年8月26日《钱江晚报》
http://qjwb.zjol.com.cn/html/2018-08/26/node_84.htm